首页 新闻中心 健康科普 科普知识 详细

新闻中心

漂亮!毫米级禁区上演精准封堵术,复合介入技术让肺癌晚期绝处逢生——长沙市第三医院客座教授刘志光团队成功使用复合介入技术治疗支气管心包瘘

发布时间:2025.03.18 11:49:42 来源部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病室
作者: 何玉平 彭清

在肿瘤晚期的终末阶段,医学的每一次突破都如同在风暴中寻找灯塔。74岁的周爷爷因肺癌并支气管心包瘘,生命进入“倒计时”。为了寻求一线生机,老人不远万里从内蒙古来到长沙,向知名呼吸介入专家刘志光教授寻求帮助。

面对这样一种将“呼吸”与“心跳”同时逼入绝境的罕见并发症,刘志光教授带领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呼吸介入团队用一项复合介入技术,在毫米级的解剖禁区完成“堵瘘”与“减压”双重任务,为终末期肿瘤救治提供了全新范式。

医学困局:每一次呼吸都对心脏形成致命压迫

支气管心包瘘是一种罕见的致命并发症,本质上是肿瘤对解剖屏障的终极破坏。

入院时,周爷爷气促明显、咳嗽剧烈,生活基本无法自理,精神极差。检查显示,他的左主支气管中段的肿瘤组织不仅穿透了软骨环,更“啃噬”了心包膜,形成了一条长约10毫米左右的瘘口。每一次呼吸,气流都通过这个“死亡通道”涌入心包腔,逐渐形成致命压迫。

如今,老人心包积气量已达心脏体积的1.5倍,随时有心包填塞导致心跳骤停的风险;更棘手的是,肿瘤多发转移、呼吸困难、阵发性房颤,加之年事已高,身体耐受性极差,传统开胸手术风险极高。  

精准介入:毫米级的解剖禁区完成“堵瘘”与“减压”双重任务

刘志光教授带领长沙市第三医院呼吸介入团队充分论证,决定采用“CT引导下心包穿刺引流+支气管支架植入”的复合介入方案。该手术是对医生关于解剖结构理解的巨大考验:心脏以每秒一次的频率搏动,穿刺针需精确避开冠状动脉;支气管支架既要完全覆盖瘘口,又不能阻塞健康气道。为此,呼吸介入团队进行了周密的术前模拟,制定了应急预案和持续精细化气道管理方案。

入院当天,一场“毫米级”的精准战役打响:在CT三维重建引导下,刘志光教授以精准的角度将穿刺针进入心包腔炳置入引流管。随着50毫升气体瞬间排出,监护仪上血氧饱和度应声升至92%。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支气管镜下,肿瘤侵蚀的瘘口边缘参差不齐,常规支架可能移位。刘志光教授及介入团队考虑后选择覆膜金属子探头支架,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将支架精准释放在左主支气管病变段。随着支架完全展开,“致命隧道”被完全堵住,心包气体随着引流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吸收。

术后第3天,周爷爷已能自主进食;第12天复查CT显示心包积气基本吸收,支架位置良好。老人气促症状得到缓解,咳嗽也明显好转。

“本以为要画上句号的生命,没想到又写下了新的篇章。”术后查房时,周爷爷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医者就像修复古董瓷器的匠人,既要清除病灶,更要保护每一处健康组织。”刘志光教授表示,在肿瘤终末期患者救治中,微创介入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延伸——在尊重生命质量的同时,为患者争取更多与家人相伴的时光。

该病例的成功,标志着长沙市第三医院呼吸介入技术从单纯气道管理向复杂胸膜腔疾病治疗的跨越。自2024年4月以来,湖南省呼吸内镜及介入呼吸病领军人、著名介入呼吸病学专家、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前主任刘志光教授正式被聘为长沙市第三医院客座教授,除查房、授课、会诊外,更指导开展了一系列高难度呼吸介入手术,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最新的呼吸介入治疗体验。在刘志光教授的指导下,学科已成功开展气道内肿瘤切除术、支气管胸膜瘘封堵术、支架置入术等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让肿瘤患者得到更加优质、高效、经济的治疗。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