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刚用认真的态度面对病人。 图/受访单位提供
开栏语
一身白大褂,一柄手术刀,冲锋陷阵,救死扶伤。医生,是隔在患者与病魔之间的一堵铜墙。潇湘晨报推出“名医访谈录”栏目,记录下医者们一个个妙手仁心的故事。
当一个血液肿瘤科专家身患癌症,他会如何面对患者和生活?长沙市第三医院血液肿瘤科副主任杨晓刚用自己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2岁时,杨晓刚因为疾病导致右腿残疾;8岁时,他又被诊断出患有肝病;36岁时确诊肝癌,做了切除手术;45岁时癌细胞转移,手术治疗后左膝麻痹。被疾病缠身的他没有被打倒,坚强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人很多力量。
治病救人的同时给予心理关怀
2岁时,杨晓刚就因为疾病导致右腿残疾,而命运并没有对这个小男孩多加眷顾,8岁时,他又被诊断出患有肝病。治疗、吃药、休学……杨晓刚并没有在长年累月与病魔的斗争中被打倒,而是展现了异于常人的坚毅:他独立自强、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与此同时,学医的种子也渐渐在体弱多病的杨晓刚心中生根发芽,高考结束后,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医学专业。
在医学院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实践,使杨晓刚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小患病的经历,更让他深切地懂得如何去做一名患者需要的好医生。作为一名血液科的医生,工作以来,他始终用自己的微笑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病患,帮助他们在减轻病痛的同时,对生命怀有更多的希冀。
2013年,31岁的徐慧(化名)因为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而全身出血,血小板不到正常人的1%,病情危重,被送往长沙市第三医院血液肿瘤科抢救。杨晓刚和同事们拼尽全力抢救了半个月后,终于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杨晓刚为徐慧调整治疗方案的同时,也给予她心理关怀,不停地鼓励她,帮助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即使徐慧好转出院了,杨晓刚依旧通过电话和微信与她保持联系,指导日常保健的同时,监督她定期复查、答疑解惑。
在杨晓刚的帮助下,十年来,徐慧病情控制稳定,血小板一直保持在正常值,生活工作也逐渐恢复,走向正轨。
鼓励受自己资助的学生找回自信
大学期间,杨晓刚与公益结缘,他将自己努力学习获得的奖学金全部捐献出来,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学和贫困儿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杨晓刚体会到了快乐,这也激励着他在公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读研究生期间,只要周末有空,杨晓刚就到福利院为孤寡老人买菜做饭、打扫房间、洗衣洗澡、聊天谈心。“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一批伤者被送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救治,当时正在该院血液科学习的杨晓刚得知后第一时间报名,作为志愿者参与对伤者的救护。
2016年底,杨晓刚加入爱心公益组织,一对一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长沙县的小王(化名)是杨晓刚加入爱心公益组织后资助的第4个孩子,每学期开学前杨晓刚都会为他转去助学款,由于担心会给被资助人带来压力,杨晓刚尽量不与他们见面。
去年中考前,小王因为学习压力大,对自己缺乏信心,一度非常沮丧。杨晓刚了解情况后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来到小王家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小王坚定信心、不轻言放弃。
在杨晓刚的耐心疏导下,小王终于重拾信心,中考后进入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虽然没能考上高中,但杨晓刚仍由衷地感到欣慰,在他看来,只要善良、努力,长大后能凭自己的双手回报社会,自己的帮助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他承诺将一直资助小王至毕业。
杨晓刚说:“这件事情我会一直做下去。其实,我的资助并不能让孩子的生活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只愿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身处困境的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心与温暖,看到爱与希望,始终保持踏实善良的品格,身心健康,学有所长,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决定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2014年10月,“肝癌”的检查结果,让杨晓刚的情绪一度跌至谷底。但很快他就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继续用微笑认真的态度去面对病人。“病人的天空已经够灰暗了,作为治病救人的医生,我不能用消极的一面去影响别人。”杨晓刚说。
面对病魔,杨晓刚展现出了医者特有的淡然和坚强。2014年10月30日,杨晓刚接受了肝癌切除手术。术后一个半月,杨晓刚主动要求回到工作岗位,回到临床一线,回到病人身旁。“只有工作起来,我才能更深切地感觉到生活的充实、生命的价值。”
2022年8月,杨晓刚被查出癌细胞发生了转移,他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由于神经受损导致左膝麻痹不受控制,他从家到医院十来分钟的路上要摔倒多次。杨晓刚没有退缩,他依旧乐观积极,走不了路,那就骑电动车上下班,每天坚守岗位。
同年10月,杨晓刚做了一个决定——捐献遗体。“我的想法很简单,未来把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随即,他向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办理了捐献手续。作为一名血液科医生,杨晓刚深知器官或骨髓移植对身处绝境的生命赢得转机的重要,然而很遗憾,身患重病的他无法实现这些愿景。“所以我更加要捐赠遗体,通过我自己的现身说法,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给更多的患者带去希望。”